名導尺度大開,年度最被低估的美劇之一 -
近日,《哈利·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》在內地院線重映。
本片被不少影迷視為系列水準最高作,這種評價,有賴于導演、被譽為“墨西哥三杰之一”的阿方索·卡隆。
卡隆擅長在表面的類型化敘事中,實踐自己獨特的藝術創(chuàng)作理想。
恰好,近期Apple TV+新上線了一部由卡隆導演的劇集,同樣可以映照他的創(chuàng)作風格。
《免責聲明》
本劇根據英國女作家蕾妮·奈特的同名長篇首作改編。
“大魔王”凱特·布蘭切特、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凱文·克萊恩、金球獎影帝薩沙·拜倫·科恩(《波拉特》系列)等共同主演。
憑借《魷魚游戲》爆火的韓國女演員鄭浩妍,也在劇中出演了一個亞裔角色。
如此陣容,卻未收獲足夠熱度,在時光君看來,這?或許是今年最被低估的美劇之一。
凱特·布蘭切特&鄭浩妍
情欲、死亡、時間、復仇
《免責聲明》講了一個跨越近20年時間、游走在英國和意大利,事關兩個倫敦家庭的毀滅性故事。
女主角凱瑟琳(凱特·布蘭切特 飾)是一名成功的紀錄片記者,她剛剛拿下英國皇家電視學會大獎。
從頒獎現場回到家,她收到了一本沒有正式出版的小說:E.J.普雷斯頓所著的《完美的陌生人》。
扉頁注明,本書獻給作者的兒子喬納森。
書的第二頁,是一則“詭異”的“免責聲明”——
故事中的活人和死人如有雷同,絕非巧合。
說它詭異,原因有三。
其一,“活人和死人”的說法,帶有一種隱秘的恨意;
其二,“絕非巧合”的說法,與一般虛構類作品所注的“純屬巧合”相悖;
其三,所謂“免責”,即讀者若要對號入座,則與作者本人無關。
簡單講,這是一本小說,然而它真實,且寫的就是你,但你若因此告我,對不起,它只是一本小說。
果然,凱瑟琳發(fā)現小說內容不簡單,它近乎指名道姓、有理有據“復述”了自己21年前在意大利的一樁風流韻事。
21年前,地中海,意大利,一個名為喬納森的19歲男孩闖進了凱瑟琳的視線。
當時,凱瑟琳的丈夫羅伯特因工作提前回去英國,留下她和4歲的兒子尼古拉斯。
凱瑟琳引誘喬納森和自己發(fā)生關系,讓喬納森在這段露水情緣中欲罷不能。
情到深處時,喬納森拿起相機,為凱瑟琳拍了不少大尺度照片。
后來,喬納森為救落水的尼古拉斯而死,凱瑟琳匆匆回到英國,以為可就此遺忘這段往事,直到《完美的陌生人》這本書被送到她手中。
這本書由喬納森的母親南茜所寫,南茜患癌離世后,喬納森的父親斯蒂芬謊稱書的作者是他自己。
之后,他以E.J.普雷斯頓的筆名,將書送到凱瑟琳及其丈夫、兒子手中,且在獨立書店中小范圍出售。
斯蒂芬的目的,并非發(fā)表作品,而是要在凱瑟琳的生活場域中,設置一個摧毀其家庭及人生的輿論環(huán)境。
他帶著他妻子的書,向“害死”他兒子的女人發(fā)起了復仇。
《完美的陌生人》不但將凱瑟琳拉進她一直想逃避的回憶中,而且在她丈夫羅伯特收到當年艷照的情況下,塑造著羅伯特的想象,摧毀著他對她的“愛意”。
可見,《免責聲明》是一部關乎情欲、死亡、時間和復仇的劇,它擁有豐富的表現及表達空間。
口吻、視角、假象、真相
《免責聲明》上線后,IMDb7.2分,爛番茄新鮮度78%,MTC專業(yè)評分70,在今年的美劇中,口碑平平。
英國《衛(wèi)報》認為?本劇雖攝影精美,但緩慢、夸張、自負、做作;Collider網則稱贊?本劇不可預測、令人驚嘆、使人不安,如同生活本身。
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,其實擁有同樣的基礎。
即阿方索·卡隆在劇中運用了多重口吻、視角,全面勾勒事件的同時,試圖探討當下時代對“假象”與“真相”的定義。
這樣的手法,必然需要觀眾不斷轉換于各種觀影體驗中。
能接受的,便樂于享受這種罕見的敘事模式,不能接受的,便很可能陷于煩躁和不耐之中。
如果將旁白視作敘事口吻,那么《免責聲明》主要擁有三種口吻。
其一,是復仇者斯蒂芬的口吻;其二,是觀察凱瑟琳的口吻;其三,是觀察凱瑟琳丈夫羅伯特的口吻。
第一種口吻中,斯蒂芬以第一人稱“我”,旁白講述妻子南茜如何沉迷悲傷、如何死去,自己又如何展開復仇等。
第二種口吻中,旁白以第二人稱“你”,敘述凱瑟琳如何試圖挽救自己的家庭和人生。
第三種口吻中,旁白以第三人稱“他/她”,呈現凱瑟琳的丈夫羅伯特的境遇、心境,讓觀眾看到他怎樣被小說、艷照,以及妻子的往事沖擊。
三種口吻、三種人稱,既是敘事上的炫技,也貼合著三個主角對事件本身的認知程度。
斯蒂芬清楚現在發(fā)生的一切,因為他就是操控者;凱瑟琳雖知悉往事的每個細節(jié),但她難以揣度當下的事態(tài)發(fā)展。
那么羅伯特呢?
他既不清楚往事,亦不知曉當下,他不過是被困在了“丈夫”這個身份對妻子不忠的想象中。
艷照是如何被拍攝,書中內容是否全然真實,他根本不關心,他只是急著劃分家庭責任,好將妻子趕出家門。
除了旁白,《免責聲明》還以大量對話推進情節(jié),尤其是在21年前的意大利往事中,只有對話,沒有旁白,從而區(qū)分往事與當下。
所以,本劇的敘事視角非常復雜,有旁白,有對白,有往事,有當下,而且還包含了三種人稱。
如此復雜,意義何在?
阿方索·卡隆在接受《綜藝》雜志采訪時提及,“現在是一個敘事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”。
因此,《免責聲明》的這種繁復,或許正是他針砭時代的一種方式,他可能是在告誡我們,不要輕信任何被送到你眼前的信息。
正如尼采所言,這世界沒有真相,只有視角。
所以本劇會否在后續(xù)劇情中徹底反轉,目前也很難定論。
細節(jié)、光暈、沖撞、余韻
作為與吉爾莫·德爾·托羅(《水形物語》)、岡薩雷斯·伊納里多(《荒野獵人》)齊名的墨西哥三杰之一,阿方索·卡隆曾執(zhí)導《人類之子》《地心引力》《羅馬》等片。
他的創(chuàng)作,始終維持著電影級水準,《免責聲明》也不例外。
阿方索·卡隆&凱特·布蘭切特
首先,他在劇中設計了很多值得一品的細節(jié)。
比如呈現斯蒂芬夫婦喪子之痛的每一個場景,幾乎都會安排“孩子”的元素。
在倫敦的家中接到喬納森死訊時,身邊環(huán)繞著鄰居小孩的笑鬧;在意大利機場等待認尸時,幾個小孩在他們身邊轉圈跑跳。
而在南茜患癌、約凱瑟琳見面時,一旁則“鋪滿”新生嬰兒的啼哭……以“生”照“死”,以“鬧”入“靜”,更襯得喪子之痛綿延、深刻。
又如凱瑟琳的兒子尼古拉斯搬出去住后,鏡頭特寫了他襪子上的破洞,這顯然與其中產家庭的身份不符。
那么這個破洞是否與窮無關,而是尼古拉斯厭世、頹靡的證明?
這種頹靡,是否是21年前的事留在他身上的印記?
加之他并未將《完美的陌生人》這本書對應到母親凱瑟琳身上,是否說明當年的事另有隱情?
其次,阿方索·卡隆在視聽上極具表現力。
最典型的,就是他對光暈的運用。
喬納森被凱瑟琳迷住,正是因為海灘上的凱瑟琳周身圍著一圈光暈。
這種光暈,貫穿著《免責聲明》整部劇。
斯蒂芬夫婦走出意大利機場時、凱瑟琳決定保護家人的那個瞬間、羅伯特因妻子不忠而宿醉、斯蒂芬孑然一身看向樹的枝葉時……
光暈都強烈地存在著,如同一種命運的標記。
而最能代表阿方索·卡隆審美的光暈,則出現在尼古拉斯被海水卷走的地中海海灘。
尼古拉斯被救后,凱瑟琳看著喬納森的尸體被一群人圍住,太陽的光暈被貼在人群的縫隙中。
這個生與死、冷與暖的高對比場景,很難不令人想起電影《羅馬》(2018)中的同類海灘畫面。
甚至,喬納森跳入海中救尼古拉斯的整個情節(jié)、畫面,都如同復刻自《羅馬》中阿方索·卡隆所表達的私人經驗。
此外,還能在劇中看到鏡頭突然沖向景物的晃動攝影,這其實是在映照斯蒂芬對命運的看法——
命運不會敲門,命運說來就來,直闖進門,沒先知會一聲,就無情地帶走我們的軀殼和靈魂。
以上種種,都證明《免責聲明》在某種程度上,脫離了原作小說提供的懸疑性,成為了阿方索·卡隆展現自身創(chuàng)作的又一次實踐。
所以,這部劇的余韻,其實并未藏于故事本身,而是藏在對阿方索·卡隆的探索與欣賞中。
相關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